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1-13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使得侵权行为变得简单易行。与传统的侵权方式相比,网络侵权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侵权行为的实施变得简单易行。行为人无需具备高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无需懂得编程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侵权和欺诈行为,如抄袭网络主页内容、网络侵害名誉权、实施合同欺诈等。
网络的流动性和交互性导致侵权主体难以及时查明。在网络上实施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难以及时查明,也就谈不上如何让其承担责任。由于受“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和取证的经济性原则的限制,司法机关一般不介入民事取证的程序。因此,对于被侵权人来说,要追究侵权者的责任也就将付出比损害更多的代价。
网络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发生具有即时性。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网络侵权无需传统的载体,只需借助无形的高速运转的网络进行上传,全世界的网友都可以访问载有侵权内容的网站,其他网络也可以轻易地为带有侵权内容的网页设置链接。网络的互动性使得他人不仅仅是被动地阅读或使用侵权标的,而且可以随意删节、添加、改动,并以E-mail或其他超链接方式广为传播,造成侵权的内容迅速扩展。
网络侵权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侵权类型,与一般侵权案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在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上存在着多种理论:
认为网络空间形成一种全球性市民社会,拥有自治的权利,否定了网络之外的法院的管辖。然而,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网络的独立性,割断了网络与现实的联系,并不可取。
认为网络发展较快的地区应优先管辖网络侵权案。然而,这种观点违反了便利当事人诉讼的原则,对其他法院的审判权有失公平。
认为网址可作为新的管辖基础。然而,为了维护法的稳定性,创设新的法条并不必要。
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新的管辖区域,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管辖网络空间内的任何人和任何活动。然而,这种观点只是新主权理论的翻版。
坚持传统管辖理论的适用,以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实施管辖。然而,被告与原告往往相距甚远,原告为了挽回损失而涉讼,必将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保护弱者是当今世界民事立法的主流,侵权行为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民事主体利益不受侵害,给予受害者充分的法律救济。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侵权案件应当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