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06
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学校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司法实践非常关心的问题。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七条规定,学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学校承担责任的基础应当是过错责任原则。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此外,学校应当负有推定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受害人一方,不需要证明学校有过错,而是要求学校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学校过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学校未尽教育义务、学校未尽管理义务、学校未尽保护义务。这些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法律支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列举了12种学校承担责任的情况。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司法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为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然,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如果《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免责规定与法律、司法解释相悖,法院应当适用法律、司法解释作为依据对案件进行审理。
学校承担责任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学校的直接责任,这是一种替代责任。当学生在校园受到人身损害时,通常是由于学校的具体教职工未尽职责导致的,但是责任应当由学校承担,而不是由未尽职责的教职工承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承担的是一种替代责任。二是第三人责任与学校的补充责任。当第三人侵权导致学生人身损害时,第三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类似于经营者未尽安保义务的补充责任。
在审判实践中,存在一些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的案例。如果完全依赖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归责,学生的利益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来确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责任分担,以实现对学生的倾斜性司法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根据公平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由各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各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损害发生在学校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且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都不能适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在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时,需要综合考虑损害发生的原因、情节及受害人的伤害程度、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社会舆论和同情心的向背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损害后果较为重大时由学校赔偿,只赔偿直接损失而不赔偿间接损失。经济状况较好的一方可以适当多分担一些责任,经济条件较差的可以少分担一点责任。此外,社会舆论和同情心的向背也可以对损失的分担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现实情况下,有偿教育的比例逐步增加。当学生发生校园人身损害事故时,在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让学校承担一部分责任,既体现了司法对未成年人的倾斜性保护,也可以视为学校对学生因人身损害事故不能有效接受教育而进行的一种经济上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