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01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务院颁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规定,各类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都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即童工。同时,任何单位或个人也不得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不能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他们不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
根据规定,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将受到以下处罚:
如果让孩子在打工受苦和回家受穷中只能二选一,那真的需要权衡利弊。然而,凭借中国目前的财政实力,完全可以同时解决童工问题和贫困问题。
一方面,落后地区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将更多资金用于教育,遏制腐败和浪费,确保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应该开放怀抱,不再驱逐移民,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城市居住的机会。只要两方面都得到解决,童工问题和背后的贫困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落后地区仍在掩盖成绩,通过宣传自己的扶贫成果来掩盖问题。例如,《喜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篇新闻稿声称“适龄儿童基本上没有因为贫困而入不了学”,并通过统计数据显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100%。与此同时,发达地区仍然希望接纳劳动力,却不愿接纳劳动力的家庭,对城市新移民进行驱逐。这种情况下,童工问题和贫困问题如何解决呢?
在面对童工问题时,输出地和输入地相互推诿责任。2008年类似的童工问题曝光时,凉山方面表示“凉山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东莞企业非法使用童工,将黑手伸向了我们州的未成年人。”而东莞方面表示“未发现被拐带现象,将帮助凉山当地的失学儿童重返学校。”这种相互推诿的现象在本次事件中也有所体现。
曝光童工问题可以引起人们对我国仍存在这类“丑闻”的关注,这是曝光的积极意义所在。
然而,需要反思的是曝光引发的两种舆论。一种舆论强调了法律对雇佣童工的禁止,例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拒绝招用童工”的“微倡议”。然而,这种舆论只关注打击雇佣童工而忽视了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实际上可能导致童工处境更加恶化。
另一种舆论过分强调“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曝光的媒体说成“真恶人”,甚至忘记了童工问题和贫困问题的责任人。这种偏激的舆论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