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常识环境污染损害诉讼时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环保法 > 环保法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环境保护法常识环境污染损害诉讼时效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05

 
96366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的问题及改进

一、三年时效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和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为三年。然而,这一规定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这对受害人来说是不利的。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具有间接性、潜伏性、长期性和遗传性等特点,受害人往往难以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何种损害。其次,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受害者在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要求他们“应当知道”过于苛刻。因此,三年的诉讼时效远远不能保护受害当事人的权益。诉讼时效的目的是督促受害人积极行使权利,但由于环境污染损害的特点,受害人即使再积极也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最长时效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然而,对于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来说,最长诉讼时效沿用了二十年的规定,这是一个不可变的除斥期间。这一规定存在问题。首先,民法通则将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表述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而环境保护法将三年诉讼时效表述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这两者之间不协调。其次,二十年对于环境污染受害者来说并不足够长。已知的环境污染引发的病因确定历时多年,而未知的环境污染引发的损害原因更难确定。因此,二十年的诉讼时效无法弥补三年时效短的缺陷。

改进建议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

1. 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可以考虑延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以确保受害人有足够的时间行使自己的权利。延长诉讼时效期间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污染损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受害人的知情能力和行使权利的能力。

2. 引入发现时效

可以考虑引入发现时效的概念,即从受害人发现或应当发现损害时起计算诉讼时效。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受害人的知情情况,避免因受害人无法及时发现损害而导致诉讼时效的流失。

3. 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

可以考虑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由政府或企业按一定比例缴纳资金,用于赔偿环境损害受害人。这样可以减轻受害人的诉讼负担,提高赔偿效率,同时也可以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污染受害人的权益,提高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效力和公正性。同时,也可以推动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1. 《环境保护法》与侵权责任
  2. 有关环境污染侵权抗辩事由
  3.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制度现状
  4. 工厂造成环境污染怎么处罚
  5. 环境保护法常识环境污染侵权的民法依据

环保法热门知识

  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 环境污染治安处罚的原则
  3. 光污染的法律规定
  4. 水污染防治法2024修订版内容是什么
  5. 成都全市推行垃圾分类, 到实现零填埋原生生活垃圾
  6. 在自然保护区砍树向哪个部门投诉
  7. 刑法中环境污染罪名具体包括哪些
环保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