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30
破产案件的管辖是诉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民事诉讼法第19章的规定,破产案件的地域管辖主要以债务人的住所地为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债务人的住所地被明确为企业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然而,这种解释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要”一词的标准不明确,企业办事机构的确定有时也困难。
企业破产法(试行)对破产案件的级别管辖未作规定。一般来说,级别管辖是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影响力和标的额大小等因素来确定由哪级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规定,根据企业登记机关的级别确定破产案件的级别管辖。然而,这种规定未能充分反映破产案件的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
企业破产法(试行)未对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作出规定。在审判实践中,有时候破产案件的债务人住所地与职工所在地不一致,这给破产案件的处理带来困难。如果能将破产案件移送给职工所在地的法院审理,将有利于破产案件的解决。然而,目前的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在当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随着破产案件的增多,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技术,尽快完善破产法律关于管辖权问题的规定。
具体而言,应在破产法律中增加级别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的规定,确保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相统一。对于破产案件的级别管辖,应考虑案件的难易程度、标的额大小和实际情况,确定由哪级法院审理。对于破产案件的地域管辖,应以企业在开办登记中的住所地为准,有利于破产清算和债权主张。此外,应对特殊情况作出例外规定,如对职工安置和社会救济等问题,通过专属管辖和指定管辖,使法院能更好地审理各类破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