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8-02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分设新企业,将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给新企业,同时保留原企业的债务。原企业并不会破产关闭或注销,而是保留下一个空壳公司来应对债务。或者说,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集团公司将债务留在原企业,但设法将有效资产转移给子公司,使集团公司变为一个管理机构,不再直接经营业务,而债务则由集团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将全部资产租赁给新成立的公司、其他单位或个人,同时原企业的核心人员转移到新企业工作。新企业向原企业支付租赁费,由于租赁费较低,可能无法覆盖基本生活费,更不用说偿还债务。除非原企业破产,否则法院无法实际执行已租赁的资产。
企业经营者将主要生产设备、厂房、楼宇等有效资产抽离,投资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将债务和不良资产留在原企业。结果是新公司没有债务,而原企业有债务但没有资产,只剩下一个名义上的法定代表人来承担债务。当债权人追讨债务时,原企业已经变成一无所有,而新公司却没有债务。
企业在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下,先成立一个新公司,与原企业看似无关。部门或金融机构向新公司提供启动资金,新公司另行选址建厂,并以低价购买原企业的设备和动产,将货款归还给部门或金融机构。原企业只保留厂房可供出租,租金用作职工安置费,并可将安置费投资入股新企业。这样一来,新老企业、职工个人以及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各得其所,而其他债权部门则被蒙在鼓里。
企业在兼并、联合后,原有贷款法人被取消,导致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得模糊,失去了物资和安全保障。一种方式是在合资合作和联营过程中,贷款企业将贷款所形成的资产和资金作为入股资金。一旦合资成功,原有债务被搁置一边,贷款企业可以从合资企业中获得分红和利润。而实际债权人与贷款的实际受益者之间并不构成债权债务关系,导致追债无门。另一种方式是“先分后并”的假兼并,即先将一个企业分为两个企业,然后由其中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进行“兼并”,从而摆脱贷款负担。
企业破产后进行所谓的公开拍卖,但实际上进行暗箱操作,事先安排好买主和价格,在竞价时迅速达成交易,以低价成交,不给其他买主竞争机会。虽然看起来公平,但这使得债权部门根本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一旦企业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其贷款客户的法人主体消失,形成事实上的“黑户”。即使债权方明知其存在欠款,按照目前的规定,债权方也没有有效手段收回贷款。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漏洞,故意不参加年检,等到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之前,将有效资产全部处置,然后关门离开,形成“三无企业”,即无资产、无人员、无场所,债权部门无法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