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判项如何履行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27
财产性判项的履行方式
引言
我国刑法中有200多个罪名可以适用财产刑,财产刑和自由刑一样,都是罪犯应当履行的刑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财产刑的执行难度较大,特别是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判项的执行。为了更好地规范这项工作,2012年的司法解释中将罪犯是否积极履行财产刑和民事附带赔偿义务这些财产性判项作为减刑、假释时从宽或从严的情形考虑,以激励罪犯主动履行财产性判项义务。该司法解释施行后,罪犯自觉履行财产刑判项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主动履行的人次和数额明显增加,维护了刑事判决的严肃性。
司法解释的调整
新的司法解释在2012年规定的基础之上,将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履行情况作为可以减刑的综合考察因素之一。如果罪犯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则应从严适用减刑,甚至不予减刑和假释。此外,新的司法解释还增加了以下规定:
1. 移送执行情况
规定法院在交付执行时应一并移送罪犯财产性判项的执行履行情况。这意味着罪犯在执行刑罚期间必须履行财产性判项,否则将面临进一步的法律制裁。
2. 报告义务
规定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有义务向刑罚执行机关报告自觉履行财产性判项的情况。这样做有助于监督罪犯是否按照判决履行财产性判项的义务。
3. 核实程序
规定减刑、假释法院可以就财产性判项的执行履行情况向原执行法院进行核实。这样做可以确保罪犯在执行期间真正履行了财产性判项,避免减刑、假释的滥用。
4. 协助执行
规定负责办理减刑、假释的法院可以协助执行生效裁判中的财产性判项。这意味着法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罪犯履行财产性判项的义务,确保刑罚执行的有效性。
结论
这些新的司法解释对于财产性判项的履行方式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加监督和核实的措施,可以更好地促使罪犯履行财产性判项的义务,维护刑事判决的严肃性。同时,这些规定也为解决财产刑执行难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