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13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事先协商确定或是人民法院事先指定的期限,但并非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这不仅会损害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和法官裁判的公正性和社会公信力,还会使当事人失去重要的诉讼机会和诉讼权利。因此,当事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通过法定的方式申请延期举证。
以下是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的主要障碍:
1. 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的原因,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
2. 证据本身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产生。
3. 第三方的原因导致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
4. 其他实际障碍导致当事人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例如证人出国、持证人下落不明等。
然而,如果对一方当事人的延期举证申请没有限制地同意,可能会损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影响诉讼的公正性。因此,法官在考虑是否准许延期举证时,除了考虑上述障碍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延期举证是否会给对方当事人带来不利之处。
2. 证据材料的重要性。
3. 当事人是否有迟延诉讼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延期举证的权利,举证期限的延长一般不应超过两次。对于举证期限的具体延长时间,应由审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自由裁量,但应以不过分延迟案件审结为原则。同样的条件也适用于当事人再次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情况。
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法院是否应当依职权调查取证以适用举证期限的延长。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调查收集证据,申请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时,虽然调查所得证据属于当事人的证据体系,但法院应限制调查取证的期限,以与举证期限制度协调运作。
2. 延期举证的次数和时间限制。
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时,应限制申请次数,一般不应超过两次。延期举证后的举证期限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不超过初始的举证期限;(二)不会导致迟延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
有正当理由需要延期开庭审理的情形,可以延期开庭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延长的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