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是什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是什么

点击数:66 更新时间:2025-01-28

 
90053
将损害分为财产损和非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依据我国的民事侵权赔偿理论,权利人损失多少,侵权人就赔偿多少。这种赔偿是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为目的。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损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

一、填平原则的定义

民事损害赔偿旨在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因此也被称为补偿性赔偿。在赔偿原则方面,适用的是全部赔偿原则,即填平原则。填平原则要求将受害者的损失完全弥补,即侵权人应赔偿权利人的全部损失,以确保权利人在经济上不受损失。

二、填平原则的要件

(一) 损失的数额在填补之前是确定的;(二) 通过填补至填平,使权利人在经济上的损失消失。填平原则基于利益说,即差额论,即“被害人之总财产状况于有损害事故之发生与无损害事故下所之差额。损害=利益,衡量损害即利益时,以被害人之二财产状况为准而求其差额”。

三、医疗事故侵权纠纷中的填平原则

在处理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侵权案件时,人民法院根据已规定的赔偿项目确定赔偿金额,对于未规定但实际必须发生的今后或终身护理费用,参照相关法规和《民法通则》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判决。这些判决结果及其依据完全符合我国民事侵权理论中关于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即全部赔偿原则。根据可预见性理论,过失侵权人对所有可预见的损害负责。日本学者认为,过失行为人可预见的损害可分为第一次侵害损害和后续损害。第一次侵害损害是指与“权利”侵害紧密相关的损害,如必须支付的医疗费用;后续损害是指第一次侵害成为原因,对同一受害者或第三者产生的权利侵害(如误工费、陪护费和扶养费等)。对于第一次侵害损害的判断,依据行为者是否违反义务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对于后续侵害损害的判断,依据其是否属于第一次侵害所设定的危险或其结果所创造出的危险的实现,以及其确定性和必要性。

四、填平原则在具体案件中的实施具有相对性

填平原则是实体法原则,在诉讼法中,其与证据密切相关。当事人对于损失是否已填平也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具有时间性和有限性。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原告权利人的诉讼请求是否全部得到保护,仅意味着就该案件本身的证据和事实而言是否已经填平,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彻底的填平。
延伸阅读
  1. 信用卡逾期对房贷有影响么
  2. 土地使用权受到侵害的救济措施
  3. 购车保险合同约定不明确的,对合同条款应如何解释?
  4. 保证书
  5. 继承人低价变卖遗产对债权人债务清偿的影响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农村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的受理与管辖
  2. 刑事案件的撤销理由及适用条件
  3. 车辆价值损失的赔偿方式
  4. 已生效协议的撤销条件及程序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程序
  6. 交通事故诉前鉴定后多久立案
  7. 在学校两个孩子打架怎么处理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专利侵权纠纷有那些解决方法
  2.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3.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4. 交强险赔偿
  5. 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
  6. 如何处理未经出租人同意装修的装饰物
  7. 房屋的出卖方违约后的救济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互联网作品版税合同范本
  2. 专利技术入股合作协议书范本
  3. 民间借贷还款协议书范本
  4. 婚姻起诉状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