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2-12
魏某是海南省海口市一家工厂的职工,他在该厂工作了二十余年。然而,1997年10月该厂进入破产程序后,魏某发现自己被除名。他向有关部门反映此事,但未得到解决。
1999年1月,有关部门批复称此为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如不服可通过法院解决。魏某于是在1999年2月向海口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然而,仲裁委员会请求上级部门确定仲裁时效。同年3月,海南省有关部门批复称,该厂破产程序开始于1997年10月30日,时效应为60天。但直到2002年6月,仲裁委员会以劳动争议超过时效为由驳回了魏某的申请。
一审法院认为,魏某向有关方面提出保护请求,因此时效中断,判令清算组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补发安置费。清算组上诉,二审法院认为魏某未在法定时效内行使申请仲裁的权利,驳回其诉讼请求。最终,终审判决维持了原判决。
此案例并非个例,类似因仲裁时效过期导致劳动者无法仲裁并败诉的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黎*飞教授指出,劳动法规定的短时效旨在尽快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因为劳动争议直接影响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及用人单位的正常运作,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然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副主任孙*强副教授认为,劳动法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如此短的时效内,当事人可能被迫放弃劳动争议的处理,或者不得不进入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并未对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其他正当理由"进行具体解释。这导致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可能规避法律,拒绝受理案件。因此,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正当理由的确认权力实际上仍掌握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