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15
仲裁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意思自治原则的确立及其体现
意思自治原则的定义和作用
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私法上合同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目前各国在处理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指的是合同当事人有权协议选择解决争议的法律。这项原则的适用,有利于稳定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及时有效地解决争议,因而为多数国家所采纳,并在仲裁法中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予以确认。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同样把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从而使我国涉外仲裁直接受该原则的影响,并将其贯穿于仲裁的全过程,使涉外仲裁与国际仲裁制度基本一致。
意思自治原则在仲裁制度中的体现
在我国的仲裁制度中,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当事人在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时,必须出于双方自愿并以书面表示。这意味着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如果约定将未来发生的纠纷提交仲裁,则应在合同中订入仲裁条款;如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仲裁问题未达成协议而在纠纷发生后双方约定将其提交仲裁,则应签订独立的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的情况下,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其次,仲裁地点和仲裁机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涉外仲裁首先遇到的就是仲裁地点的选择,按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仲裁地点包括本国、被诉国和第三国,当事人只能从中择一;国内仲裁的当事人则应约定国内某个具体的地点。无论涉外仲裁还是国内仲裁,当事人均应在仲裁地点确定后选择具体的仲裁机构,并将地名和机构全称列入仲裁协议。此外,仲裁事项由双方约定。仲裁事项是指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内的一切商事性质的关系所引起的事项。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具体的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仲裁机构无权仲裁。另外,仲裁员由当事人选定或委托指定。当事人不但可以选择或委托指定仲裁员,还可以约定由三名或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当事人如果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即首席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当事人如果约定由一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则必须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此外,仲裁是否开庭与公开进行,由当事人协议。仲裁法原则上规定,仲裁庭应当开庭但不公开进行,但是,如果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应采纳当事人的意见并根据仲裁申请、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如果当事人协议仲裁公开进行的,仲裁得公开进行,但审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则除外。最后,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和自愿调解。当事人在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在仲裁庭作出裁决之前,只要当事人自愿,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
协议仲裁制度的实行
协议仲裁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协议仲裁制度是指当事人依据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和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仲裁的制度。协议仲裁制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包括在协议中约定仲裁事项、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地点和指定仲裁员等,使仲裁协议能发挥以下三个作用:第一,仲裁协议能约束当事人。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当事人必须自愿受其约束。在纠纷发生时,必须将其提交仲裁,如有一方不按仲裁协议规定提交仲裁,而向法院起诉,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终止诉讼程序。第二,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依据。仲裁协议必须指定仲裁机构,被当事人合法指定的仲裁机构取得该案件的管辖权,应予受理。第三,仲裁协议能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要有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存在,即使一方当事人违反协议向法院起诉,法院也不能受理,而应命其提交仲裁,即使受理了,另一方当事人也有权请求法院终止诉讼程序。当然,无效的仲裁协议例外。
协议仲裁制度在我国的实行情况
在我国的实践中,根据《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和《著作权法》的规定,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和海事仲裁、技术合同争议仲裁和著作权合同纠纷仲裁,以及经济合同仲裁机关受理技术合同、企业承包和企业租赁经营合同纠纷案件均已实行协议仲裁制度。而国内经济合同争议仲裁在《经济合同法》(1981年)和《经济合同仲裁条例》(1983年)的规定并没有实行该项制度,直到《民事诉讼法》(1991年)施行之后,国内经济合同争议仲裁才实行协议仲裁制度。《民事诉讼法》和《经济合同法》以及《仲裁法》的规定明确肯定了该项制度的实行,使我国内外仲裁均统一适用了协议仲裁制度。
协议管辖制度的确立
协议管辖制度的定义和作用
协议管辖制度是指合同当事方在仲裁协议中指定管辖和审理该合同纠纷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制度。协议管辖制度的实行是由合同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的授权下,仲裁机构对某一合同纠纷的管辖和审理权产生。
协议管辖制度在仲裁中的体现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应由当事人协议选定,并明确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这意味着仲裁机构对纠纷案件的管辖权来自当事人的协议,只有被当事人在协议中指定的仲裁机构才对该案有管辖权。同时,明确指出我国原来实行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制度已由协议管辖制度所取代。此外,仲裁员对纠纷案件的审理和裁决权也来自当事人的协议,非当事人选定或委托指定的仲裁员无权审理和裁决有关案件。协议管辖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意思自治原则在仲裁中的贯彻和协议仲裁制度的实行。只有全面实行这两项制度,意思自治原则才能在仲裁中得到具体体现。
民间性仲裁机构的设置
民间性仲裁机构的定义和重要性
民间性仲裁机构是指由社会组织或行业组织设立的独立的、非政府的仲裁机构。民间性仲裁机构的设置是仲裁制度的组织性制度,它是执行仲裁制度和实现仲裁任务的组织保证。正确确定仲裁机构的性质,设置反映仲裁特点的民间性仲裁机构,是公正解决纠纷,提高仲裁质量,完善仲裁制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民间性仲裁机构在仲裁制度中的作用
民间性仲裁机构在仲裁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民间性仲裁机构能够更好地反映当事人的意愿和需求,因为它们由当事人或相关行业组织自主设立,更贴近实际情况。其次,民间性仲裁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和高效的仲裁服务,因为它们通常由行业专家和法律专业人士组成,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再次,民间性仲裁机构能够增加仲裁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因为它们独立于政府机构,不受政治和行政干预。在我国的仲裁制度中,民间性仲裁机构的设置得到了充分重视。例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国际经委会)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性仲裁机构之一,它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国国际商会共同组建,独立于政府机构,负责处理国际经济贸易争议的仲裁。此外,还有许多行业组织设立了自己的民间性仲裁机构,如中国建筑业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等。这些民间性仲裁机构在促进商事纠纷的解决、保护当事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仲裁机构的设置和布局状况
我国仲裁机构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涉外仲裁的仲裁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它们隶属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仲裁员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从对国际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和法律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中外人士中聘任,是民间性仲裁机构。
国内仲裁的仲裁机构包括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省级以上的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国家与地方各级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房地产仲裁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以上几种仲裁机构(除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外)均设置于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之下,并受其领导,业务上受上级仲裁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仲裁员主要由各有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当事人无权选择仲裁机关和仲裁员,其行政性质相当明显。
《仲裁法》对仲裁机构的改革
《仲裁法》对仲裁机构的设置进行了改革。首先,确定了仲裁管理权由社会团体法人中国仲裁协会行使,改变原来仲裁管理权由行政管理机关行使的做法。第二,仲裁委员会视需要而设。《仲裁法》第10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来仲裁机构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隶属关系层层设置的做法。第三,确定了仲裁机构的独立性与民间性,根据《仲裁法》第14条和第13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是独立于行政机关的机构,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员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专门技术人员中聘任,这就革除了以往仲裁机构受制于行政机关,行政管理人员任仲裁员的弊端。我国《仲裁法》确立了仲裁机构的民间性,体现了仲裁制度的本质。
或裁或审和一裁终局制度的适用
或裁或审制度是指当事人有权选择仲裁或诉讼之一种方式解决纠纷的制度。一裁终局制度是指仲裁机关对当事人提交的案件作出裁决即具有终局的法律效力。
我国仲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外仲裁和国内仲裁均为各自独立的体系,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和程序。涉外仲裁的各项制度,包括或裁或审和一裁终局制度均已与国际仲裁制度接轨。但国内仲裁则不然,尤其是经济合同仲裁,在实行或裁或审制度之前,它经历了只裁不审、又裁又审和可裁可审等阶段。
或裁或审和一裁终局制度的确立和全面适用的法律依据是《仲裁法》,该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9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以上规定明确了我国各类仲裁,除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以外(仲裁法第77条)均统一适用或裁或审和一裁终局制度,该项制度的实行,对于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