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送达后的开庭日期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送达法律知识

公告送达后的开庭日期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2-13

 
87806

案情

原告A与被告B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经法院依法受理后,因被告B下落不明,法院依法向B公告送达应诉材料,相应公告内容于2015年3月17日刊登在《人民法院报》G15版。

公告内容

公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本院受理原告A起诉B民间借贷纠纷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合议庭成员告知书及开庭传票。
2. 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的15日和30日内。
3. 并定于举证期满后第三日上午9时起(遇节假日顺延至第一个工作日)在本院第十一法庭公开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该公告内容未明确告知具体开庭时间,那么该案如何确定开庭日期呢?

分歧

送达作为诉讼必经程序,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是联结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纽带,也是实现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必要要件。通过公告这种拟制送达方式送达传票,一经发出后,经过一定期间,无论当事人是否知悉或于何时知悉,均产生与实际送达相同之法律效力。因此,如何精准确定开庭时间,在当事人“看得见”的意义上对法律程序正义之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实践中,对公告内容的理解及开庭时间之确定存在较大分歧,各个法院在实际操作中亦做法不一:

第一种意见

公告内容载明“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因此登报当日即2015年3月17日应当计算在内,另加算59日则为公告期届满,再加上公告期满后的30日举证期限以及举证期满后的三日即为开庭时间,因此,开庭日为2015年3月17日+59日+30日+3日=2015年6月17日。

第二种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五条之规定,民事诉讼中以日、月、年计算的期间应当从次日起算,因此公告期应当从登报日的次日起开始计算,即开庭日为2015年3月17日+60日+30日+3日=2015年6月18日。

第三种意见

公告期应当从刊登日的次日起计算,但公告期60日的届满日为2015年5月16日,该日期系周末又休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因此2015年5月17日应为公告期限届满日,开庭日为2015年3月17日+61日(公告期顺延一日)+30日+3日=2015年6月19日。

评析

第一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区别在于公告登报当日是否计算入60日的公告期?第二种意见与第三种意见的区别在于公告第60日为若遇节假日是否顺延至节假日后的第一日?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五条亦明确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民事诉讼中以时起算的期间从次时起算;以日、月、年计算的期间从次日起算。”因此公告期从登报日的次日开始计算系法律应有之义;我国民事诉讼法有诸多类似的规定,比如“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等,该“五日”、“十五日”均应当从次日起计算。

其次,我国民事诉讼法之所以规定期间从次日起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其立法设计之理由在于统一计算尺度,确保当事人诉讼行为的有效性,从而稳定民事诉讼关系。实践中,对期间的起算点从次日起算,既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可方便诉讼参与人对民事诉讼期间的计算与把握,从而提升诉讼效率并增加法律实效。

再次,公告内容明确载明“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该60日期间系法律拟制的期间,“即视为送达”无论从语词的内涵还是外延均否定了第60日遇节假日顺延的可能性;另公告内容所确定的公告期、举证期与举证期满后的第三日,三者系一个“期间统一体”,不能人为分离出来单独分别处理,而应当连续计算,但若该“期间统一体”的最后届满日遇节假日的,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予以顺延,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日,即开庭日。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一点是,法律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性要求法律用语要做到易懂、具体、明确,使其具有可操作及可指引性,从而法律受众可依此安排自己生活的法律规划,以便实现可预期的效果,此乃法律之为法律的本质属性之一。按照第二种意见计算开庭日期既符合法律的规定,又直观且便于操作。要让每一个人民群众看清这张法律正义之“脸”,请从法官准确确定“开庭日”伊始。

延伸阅读
  1. 法院送达法律文书的法律意义及方式
  2. 涉外离婚的送达方式
  3. 法院公告的后果及影响
  4. 涉外送达的时间
  5. 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送达可以吗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赡养纠纷答辩状范文
  2. 购房合同备案流程
  3. 职务侵占证人出庭的法律规定
  4. 拆迁款起诉状的格式与内容
  5. 当事人是否可以多次申诉?
  6. 善意取得的要件
  7. 想离婚怎么协议财产保全申请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