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9-20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有四种: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其中,和解和调解并非解决合同争议必经的程序,即使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争议条款中作了相应的规定,当事人也可不经协商和解或调解而直接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因此,在订立合同争议条款时,选择仲裁还是诉讼解决合同争议是一个重要问题。
仲裁是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双方当事人根据有效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处理。一旦仲裁协议依法成立,当事人不得再就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相比诉讼,仲裁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快速便捷:仲裁程序相对诉讼程序更为简便和迅速。
2. 高度保密:仲裁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保密性更好。
3. 裁决易于执行:仲裁裁决具有与判决同等效力,执行相对更为方便。
4. 意思自治:仲裁充分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于维持和发展争议双方之间的商事关系。
诉讼是解决合同争议中最常用的纠纷解决方式。它是一种强制管辖,即使合同中没有约定诉讼,当事人仍有权就合同争议向法院起诉。与仲裁相比,诉讼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程序严格公正:诉讼程序相对仲裁程序更为严格和公正。
2. 诉权保障全面:法院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更加全面。
3. 法官经验丰富:法官在审判经验方面更为丰富。
合同当事人选择以仲裁方式解决合同争议时,必须基于有效的仲裁协议。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然而,在合同争议条款中,合同当事人往往由于对仲裁制度和仲裁机构的了解不足,会出现以下不规范的仲裁协议:
1. 仲裁地点约定不规范:约定了仲裁地点,但没有约定仲裁机构,或者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方式、术语不规范。
2. 同时约定两个仲裁机构仲裁:合同中同时约定两个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3. 同时约定仲裁和诉讼:合同中既约定仲裁,又选择诉讼的方式解决合同争议。
这些不规范的仲裁协议在实际案例中,虽不一定被认定为无效,但往往会导致无法明确仲裁意思表示或确定仲裁机构的问题。
此外,合同当事人还应注意对仲裁事项的规定。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进行仲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合同当事人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仲裁事项。例如,合同当事人属于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含有仲裁条款的新合同,且两个合同的履行具有交叉性,这将导致合同当事人的纠纷一部分在仲裁管辖范围内,一部分在诉讼管辖范围内。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合同当事人在约定仲裁协议时,应将前期没有约定仲裁方式的旧合同一并写入新合同争议条款中。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因合同发生的纠纷,可以由双方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争议条款自由约定由哪个法院来管辖,这在法律上称为"协议管辖"。然而,合同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是有条件限制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得违反级别管辖与专属管辖:约定的管辖法院必须符合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2. 必须与合同有关联:只能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中进行选择。
3. 只能约定第一审法院:合同当事人只能就第一审案件决定管辖法院,不能协议决定第二审法院。
4. 必须以书面方式约定:口头约定的管辖法院是无效的。
虽然合同当事人有自由选择解决合同争议方式的权利,但在订立合同争议条款时,应谨慎考虑并明确约定,以充分发挥这项权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