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0-01
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以书面形式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在收到书面异议后的十五天内进行审查。如果异议理由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如果理由不成立,法院将裁定驳回异议。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目前,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案外人提出异议申请后,是由执行局还是审判庭来进行审查,以及审查是采用独任制还是合议制。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重大事项的审查应由3名以上执行员讨论,并报经院长批准。根据该解释,案外人异议申请的审查应当由执行局采用合议制进行。然而,该规定已在2008年被废止,新的解释对此未作明确说明。在执行实务中,执行局普遍采用合议制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提高效率,并充分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以防止执行员工作的随意性。
在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之前,执行异议申请的审查一般是进行实体审查。1991年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中并未规定案外人合法权益程序上的保护方法,实体的保护方法也仅规定了一种异议申请,而未规定异议之诉。根据该法第208条规定,执行人员在对案外人提出的异议申请进行审查时,进行的是实体审查。
然而,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为了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对实体审查进行了细化。现在,执行异议申请分为异议申请和异议之诉两种方法,其中异议申请是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异议申请的审查方法存在争议。在实务中,大多数人民法院仍然进行实体审查。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案外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异议申请的审查结论不服,可以提起异议之诉。异议之诉需要审判庭开庭审理,从理论上讲,作为前置程序的异议申请的审查应当是程序审查,以避免工作的重复,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从实务方面来看,执行工作追求的是迅速和及时,为了防止案外人和被执行人的串通,故意规避执行行为,执行异议申请的审查应当是程序审查。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形式审查还是实体审查,都是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判断,只不过这个判断是从形式得出来的,并非形式审查就不进行实体判断。例如,甲申请对乙的一处房屋进行执行,法院将该房屋查封后,丙提出异议申请,称虽然该房屋目前还登记在乙的名下,但乙早已将该房屋出卖于其,并已经交付,只是因某种原因未办理变更登记而已。执行局在审查丙的异议申请时,只需审查房屋权属证书和房屋登记簿的记载,而不需要考虑其他原因。即使考虑了其他原因,执行局也无权作出房屋所有权已经转移的结论。房屋所有权是否转移,只能待审判庭的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