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4-14
1.巧立名目,侵占农民利益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不科学性,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征用权,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引发社会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以低廉的补偿为代价,如给农民办理城镇养老保险、每亩若干元租金等,以“以租代征”的方式租用农民集体土地,将大量农地非农化。这种做法以“出租”名义规避了政策性限制,严重侵占了当地农民利益,导致大量耕地资源非正常流失。
2.征地补偿不到位,农民权益受损
征地过程中存在严重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无视土地真实成本,补偿范围窄;(2)无视土地市场价格,补偿标准偏低。现行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项目仅限于与土地直接相关的损失,未考虑其他间接或衍生损失。现行补偿标准没有反映农地转为非农地后的市场价值升值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征来的土地按高于补偿费的土地交易价格出让,差额收益由地方政府获取。另外,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几乎没有考虑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背离了土地应有的总价值。
由于征地补偿费用低廉和补偿不到位等原因,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甚至出现“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冒进式城镇化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过度侵占了大量优质耕地。根据建设部门的数据统计,1991-2000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每年平均增加10多万公顷,2001年增加到20万公顷以上,2002年上升到32万公顷左右。东部沿海各省市在2001年已经用完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数据,在1997-2000年期间,平均每年建设占用耕地18多万公顷;而在2001-2005年期间,该数量增加至近22万公顷。尽管国土资源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到2008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仍接近20万公顷。一些地区在城镇化改造、开发区建设以及高校新址建设中,盲目攀比,追求奢华,出现大规模“圈地”现象,使得耕地面积大幅缩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
住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持续上涨,尤其是在1999-2004年间,房价上涨速度不断提升,2005年之后速度才有所放缓。房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公众希望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将过高的房价压下来,以满足正常的消费需求;而房地产开发商和金融机构则希望房价持续上涨,获得较高的利润;地方政府则需要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照顾公众购买力,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无论利益群体的愿望如何,如果房价持续高位运行,可能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