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回转的前提条件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4-14
大家可能都知道执行回转是依据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的情况。也就是原法律文书已为法院全部或者部分执行完毕,才发生执行回转的问题。执行回转制度是针对执行发生的错误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是司法实践中十分常见的制度之一。如何进行执行回转,执行回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讲解吧。
执行完毕后的法律文书的撤销和执行回转
人民法院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的撤销
根据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在执行完毕后可以被撤销。
先予执行裁定的撤销和返还财务
人民法院制作的先予执行的裁定,在执行完毕后,如果被本院的生效裁判或上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判所撤销,取得财务的一方应当返还。
其他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的撤销
其他机关制作的由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在执行完毕后,如果被制作机关或其上级机关依法撤销,也会导致撤销。
执行回转的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4条规定,执行完毕后,如果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人民法院应当做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如果拒不返还,可以进行强制执行。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1条和第275条规定,人民法院先执行后,依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申请人应当返还因先予执行所取得的利益。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执行完毕后,如果该法律文书被有关执行机关依法撤销,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109条规定,在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人民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撤销或变更,原执行机构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按照新的生效法律文书,作出执行回转的裁定,责令原申请人返还已取得的财产及其孳息。如果拒不返还,可以进行强制执行。根据执行回转的特征,执行回转的基础是基于执行的法律文书的应执行内容全部执行完毕或部分执行。执行回转的起因是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不再具体执行力。新的法律文书使取得财产的人丧失合法依据。执行机关依据职权或当事人申请,责令取得财产的原债权人返还财产及孳息。但是如果执行标的物为特定物被原债权人消耗,则执行回转不能进行。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被执行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并及时通知共有人。根据第三款规定,共有人可以提起析产诉讼或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在诉讼期间中止对该财产的执行。因此,在人民法院对共有物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后,无论是执行案件当事人还是案外人,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析产诉讼。析产诉讼可以解决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之争,并具有排斥法院执行行为的效力,因此也是一种典型的执行异议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