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诉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不服的一种救济途径。因此,申诉的对象是那些已经具备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这意味着申诉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以及近亲属。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的申诉必须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才会重新审判:
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申诉与上诉有以下主要区别:
申诉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而上诉的对象是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或者裁定。
申诉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以及近亲属;而上诉的主体包括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以及其法定代理人、经被告人同意的被告人的辩护人以及近亲属。
受理申诉的机关包括原审人民法院及其上级人民法院,以及与上述各级人民法院对应的人民检察院;而受理上诉的机关只能是原审人民法院及其上一级人民法院。
对于申诉,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期限,但《若干意见》规定了申诉的期限,一般为刑罚执行完毕2年内。而对于上诉,法律规定了期限,即对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对裁定提起上诉的期限为5日。
申诉只是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一种材料来源,不能停止生效判决、裁定的执行;而上诉必然引起第二审程序,导致一审判决、裁定不能生效。
需要注意的是,被害人没有上诉权,但有申诉权;近亲属没有独立的上诉权,只能在被告人同意的情况下上诉,但近亲属却有独立的申诉权,无需被告人同意即可提出申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3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都享有申诉权,可作为申诉人。
刑事申诉的客体是经人民法院审结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者裁定书,或者是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从实体上终结案件程序的不起诉决定。
根据法律的规定,申诉权人提出申诉必须认为申诉的客体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当然,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者主观偏见,实际上不一定具备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条件。但是,只有在具备上述理由之一的情况下,就可以申请申诉。
受理申诉的机关是依法享有管辖权的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只有它们能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3条的规定,提出申诉不会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这意味着申诉并不具备诉讼上的拘束力,也不一定会引起再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