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1-21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再审案件的审判根据原审级别的不同,可以完全按照第一审或第二审程序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再审案件并不一定需要开庭审理,特别是当真正犯罪人已定罪,原被判有罪的人被证明无罪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是多余的。其次,由于案件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再审案件可能无法按照第一审或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例如,原被告人已经死亡或因病无法出庭。因此,再审程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再审程序是在普通程序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特殊程序。它以原生效裁判为基础,可以维持原裁判或直接改判。然而,再审程序对于原第一审案件的处理依据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这可能会造成一种假象,即新裁判是在抛开原裁判的基础上重新作出的。因此,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在再审后作出裁判的方式方面存在立法缺陷。
在再审程序中,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履行检察监督职能。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决定不开庭审理事实清楚的上诉案件。这意味着在依照第二审程序审判再审案件时,人民检察院无法实现对再审程序的审判监督。
再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有着不同的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仅有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第二审程序不得加重被告人刑罚。然而,在再审程序中,是否加刑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审程序作为纠错程序,不应适用第二审程序的原则。
再审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审理对象不同。普通程序中,第一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起诉书,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一审未生效的裁判。而再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已经生效的确有错误的裁判,包括一审和二审裁判。再审程序关注的是案件经普通程序审理的结果,即生效的裁判是否确有错误。
根据再审程序的特殊性和再审案件的具体情况,应设计独立的审判监督程序。这个程序是独立于普通程序的全新程序,统一为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再审程序不再区分为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而是根据案件情况进行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