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5
刑事申诉的立案是指司法机关接受申诉权人提出的法定诉讼形式。根据《暂行规定》第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诉后,应当登记并认真审阅。对于属于本院管辖的申诉,原审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审查。申诉立案的条件不应过于严格,只要申诉人具备申诉主体资格,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具有一定理由的申诉状,管辖法院应当予以立案审查。
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接受申诉后应进行全面审查,不应受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的限制。审查的内容应包括:
1. 案件事实:审查申诉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案件事实。在审查过程中,应调取原审案卷进行审查,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和提供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案卷认定的事实进行对照,以确定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明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如果发现新的事实,还需要查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作为依据。
2. 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审查申诉的法律方面内容非常重要。适用法律是指应以判决当时有效的法律为依据,一般不能依据新法律翻过去的旧案。只有为纠正过去错误的法律而制定的相应新法律,才能作为申诉审查和再审审理的依据。
原终审人民法院对刑事申诉进行审查后,如果认为原判决、裁定正确,可以说服、教育申诉人,使其服判息诉。对于坚持无理申诉的,可以用书面通知驳回,并告知申诉人不能再行申诉。如果审查后发现原判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审判的,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申诉应符合以下情形:
1. 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
2. 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
3.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4. 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撤销,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量刑明显不当,认定罪名错误。
5. 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
6.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申诉应当提交申诉书、原审裁判文书等材料。
刑事申诉立法现状中,被害人获得赔偿的权利主要依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然而,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种保障却非常有限。
一方面,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法治建设的深化,人们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氛围和效率有了较高要求。案件当事人在侦查和诉讼过程中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各级执法机关往往注重办案数量而忽视案件质量,一些执法人员只关注案件事实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弱化了办案程序和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法律不仅是用来惩罚犯罪的,更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然而,部分申诉人的法律知识不成熟,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观点来衡量法院的裁判和侦查机关的措施。无论案件大小、有罪无罪,只要法院裁判和侦查措施不符合其期望,他们就认为不公平,并将过错归责于司法机关,提出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