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14
1、简易程序审理:
根据法院适用的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法院需要在三个月内审理结案。一般情况下,在受理案件后一个月左右,法院将会开庭审理。
2、普通程序审理:
根据法院适用的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法院需要在六个月内审理结案。一般情况下,在受理案件后两个月左右,法院将会开庭审理。然而,如果涉及公告送达的传票等情形,需要等待公告期限届满后,才能开庭审理。
1、立案程序:
当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应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2、答辩程序:
被告提出答辩状后,人民法院应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如果被告不提出答辩状,这并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程序。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案件应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一旦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3、开庭审理程序:
人民法院在开庭三日前应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如果案件需要公开审理,法院应当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以及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4、审结程序:
根据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时间,需要得到本院院长的批准,并可以延长六个月。如果仍然需要延长审理时间,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的批准。
在民事诉讼中,有多个主体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
首先,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将管辖权异议的主体限定为被告。虽然规定了“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主体有限制条件,而仅仅是对提出时间的限制。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该条只适用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殊情况,目的是确认默示协议管辖在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合法性。因此,认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只能是被告的观点是片面的。
其次,原告也应享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尽管管辖法院通常是原告选择的,但在实践中,也存在法院在受理原告起诉后,因特殊情况而移送管辖或转移管辖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假设原告自然认可相关法院的管辖权,因为管辖关系到其程序利益,赋予其管辖异议权对保障其诉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根据法律规定,原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享有上诉权,这正是原告作为管辖权异议主体的一种表现。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驳回异议的裁定,另一种是异议成立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的裁定。对于后一种裁定不服而上诉的当事人,显然是指原告。因此,原告对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不服实际上是对法院管辖的异议,只是通过上诉的方式提出。
此外,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后来参加诉讼的原告也应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的原告必须一同参加诉讼,不能另行起诉。即使他不认可起诉的原告选择的法院,他也必须参加诉讼。如果他一旦参加诉讼,就会被推定为认可起诉的原告选择的法院,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具有效力。提起诉讼的原告选择受理法院的行为,并未经共同原告事先承认,因此,在共同原告参加诉讼后,如果不认可受诉法院的管辖权,应有权提出异议。
此外,目前我国的第三人制度仍存在较大的缺陷。法院有时基于地方利益考虑,甚至任意追加第三人,扩张本院的管辖权。如果不赋予第三人管辖异议权,他很可能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牺牲品。因此,有必要赋予第三人管辖异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