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11
移送管辖是指某一人民法院在受理民商事案件后,发现本院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依法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关于裁定移送管辖后,是否应当受理以及如何处理被告向受移送法院提出的管辖权异议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与做法:
一种观点认为,被移送的案件对于受移送法院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案件。除了该案是因其他法院移送而被立案受理而非当事人自行在该院提起诉讼以外,其他方面与该院自行受理的案件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被告在受移送法院给予的答辩期间内,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受移送法院亦应当予以审理。根据《民诉法》第36条的规定,受移送的法院如认为案件不属于该院管辖,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这表明受移送法院对于被移送案件的管辖权不因移送而必然产生,受移送的法院可以就其对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进行审查。因此,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是合理的,并且受移送法院如果认为被告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不成立,可以依据《民诉法》第38条的规定采用裁定书的形式予以驳回。
另一种观点认为,裁定移送管辖是由于被告主动向原受理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引起的,因此被告在原受理法院的审理程序中并不进行实体答辩。在案件被裁定移送以后,受移送法院再次给予被告的答辩期间,只是被告进行实体答辩的期间,不再是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间。因此,被告无权再次向受移送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且无论该异议是否成立,受移送法院均不应再采用裁定的形式予以裁判。
虽然《民诉法》规定管辖权异议应当在答辩期内提出,但不表示有答辩期就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民诉法》关于管辖权异议提出期限的规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管辖权异议应当在何时提起,二是强调管辖权异议提出的期限与答辩期限等长。因此,被告在原受理法院给予的答辩期内不提管辖权异议,则该期间为名符其实的答辩期;如果被告准备提出管辖权异议,其不会进行实体答辩,原答辩期徒有答辩之名,实际上已经演变为管辖权异议提起的期限。在案件被裁定移送管辖以后,即使受移送法院重新给予被告答辩的期限,也是考虑到被告在原审理法院并未进行实体答辩的原因,因此这是真正的答辩期,不能再次异化为管辖权异议的提起期限,否则与期间的不可逆转性特点相悖。
原受理案件法院及其上诉审法院就被告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做出的裁定一旦生效,即表示其对该案的管辖权已经做出终局认定。因此,一旦裁定生效,任何其他法院不能再就同一案件的管辖权做出裁定,即使受移送法院所做出的裁定内容与原受理案件法院的裁定内容相同。这是因为在民事诉讼中,一旦法院对某一诉讼请求的司法管辖权做出裁定,就不能以任何方式变更,包括请求人撤诉后又向其他法院另行提起诉讼的方式。因此,被告如果对人民法院的裁定有异议,只能通过上诉或者审判监督程序请求变更。
当事人关于案件管辖的争议可以彻底解决在原受理法院及其上诉审法院的审理程序中。我国《民诉法》允许当事人就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提出上诉,因此被告如果对原受理案件法院就管辖权做出的裁定不服,可以提出上诉。被告如果真的对中国法院的管辖权存有异议,即使其因客观原因导致未能在原受理法院给予的答辩期内及时提出管辖权异议,它亦可以在原受理法院的裁定做出后,通过依法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的方式,重申其对中国法院管辖权的异议。但被告拒不行使其合法诉权,却在案件被裁定移送受移送法院以后提出其本可以在原受理法院程序中解决的问题,这一做法似乎存在一定的恶意。因此,在案件被裁定移送管辖以后,如果允许被告向受移送法院再次提出管辖权异议,势必导致程序的重复,有违效率原则。同时,也会造成个别当事人利用该程序迟滞案件的实体审理。
《民诉法》第36条赋予了受移送法院对案件管辖权的审查权,但并不意味着裁定移送管辖后的被告亦同样享有此权利。被告的管辖权异议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管辖权异议虽然只是一个程序问题,但它实际上是案件审理的前置性程序,直接制约着案件能否尽快进入实体审理。
在移送管辖的情形下,当事人再次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形并不普遍,但因个别案例带来的问题却值得认真思索。如果不适当地赋予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必然影响案件审理的效率,更会导致某些当事人恶意利用程序权利迟滞案件的实体审理,妨害司法公正并进而损害对方当事人的正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