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劳动能力鉴定 更好服务工伤职工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0-27
规范劳动能力鉴定更好服务工-伤职工
——人社部工-伤保险司负责人解读《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近日,人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这一举措旨在贯彻《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加强劳动能力鉴定管理,为工-伤职工提供公平公正、方便快捷的服务。
规范鉴定程序 细化鉴定环节
记者采访了人社部工-伤保险司负责人,对《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进行了解读。劳动能力鉴定在工-伤保险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然而,目前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存在着程序不规范、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为了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各地更好地开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社部制定了《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在制定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听取各地人社系统和卫生计生系统的意见,并征求了法工委、法制办、全国总工会等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办法》明确了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定位和鉴定程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是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其设置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鉴定程序包括申请提出、提交材料、材料审核、组织鉴定、现场鉴定、委托检查、结论送达、再次鉴定、复查鉴定等各个环节,办法对这些环节的程序、条件和期限进行了具体规定。此外,办法还专门规定了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旨在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加强监督,强化法律责任,防止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证公平公正 提供方便服务
为了保证劳动能力鉴定的公平公正,《办法》明确了相关规定。首先,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政策、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应当向社会公开。其次,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以及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对违规机构和人员,办法明确了具体的处罚措施。为了给工-伤职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办法》规定了以下具体措施。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对于材料不完整的申请人,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对于材料完整的申请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鉴定,并在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对于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情况,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还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调整现场鉴定的时间,并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在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20日内将结论及时送达职工及其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加强宣传培训及时总结经验
为了做好《办法》的贯彻工作,工-伤保险部门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办法》的内容和实质。其次,要严格按照办法要求,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新措施,以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劳动能力鉴定事关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各级人社部门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办法》,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