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06
(一)成因
1、用人单位未依法参加当地工伤社会保险,未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导致社会保障部门无法承担工伤职工的费用,用人单位可能遭到处罚,并需自行承担工伤职工的待遇。因此,用人单位可能选择隐瞒工伤事故,以避免处罚并减少支付工伤待遇。
2、用人单位工会组织或工作人员考虑自身利益,或上级工会组织不知情(或用人单位未建立工会组织),未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伤者或其直系亲属不了解工伤申请时限,或者虽了解但由于用人单位不配合而无法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供申请所需材料。
4、伤者不了解工伤待遇的具体标准,或与用人单位私下达成协议后反悔。
5、因第三人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导致职工受伤,但用人单位、伤者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忽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法律后果: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用人单位、伤者或直系亲属、工会组织的工伤认定申请,无法获得工伤认定书。
2、伤者无法启动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劳动能力鉴定。
3、如果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伤者无法从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工伤保险待遇。
1、救济途径
根据不同观点,有两种救济途径:
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工伤保险赔偿案由获得救济。依据为《劳动法》第七十三条、国务院《条例》第五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
第二种观点是通过一般民事损害赔偿案由获得救济。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和《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
2、优缺点
第一种观点的优点是无户籍歧视,城乡伤者赔偿标准统一,适用无过错原则,并且举证责任倒置。缺点是对工伤认定主体、劳动能力鉴定主体以及伤者失去赔偿权利的争议较大。
第二种观点的优点是伤者能够得到完全赔偿,赔偿金额可能超过工伤待遇赔偿。但缺点是存在户籍歧视,城乡伤者赔偿标准不一致,适用过错原则并且过错程度的确定主要基于审判法官的主观决定,导致裁判赔偿金额差异较大,且举证责任对伤者不利,同时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因此,对于这两种观点,相关部门和学者意见不一。
3、两种救济途径的必经程序
无论是哪种救济途径,伤者都需要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和劳动争议申诉两个环节。只有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劳动争议仲裁部门不受理的情况下,伤者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在申诉或起诉之前,伤者还应进行司法鉴定,以确定赔偿金额和申请时效或诉讼时效。司法鉴定的标准应按照一般人身损害伤残鉴定标准和《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
4、两种救济途径的时效
根据《条例》等相关规定,诉讼或仲裁申请时效分两种情况:
1、伤情不严重的,自停工留薪期满起计算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满12个月计算(特殊情况下为24个月)。
2、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的,应从作出司法鉴定之日起计算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以上两种情况均适用时效中止和中断。
依据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通知、《条例》第三十三条以及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等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