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1-02
职工上下班存在一个时间区域,该时间区域具有正当性。具体来说,上下班时间可能会提前或延后,例如下班后需要再加班一会儿,或者等到交通高峰时段过后再回家。这些情况都属于合理的时间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的规定,以下情形被认定为“上下班途中”,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对于一些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的职业,例如新闻记者、保险销售人员,需要根据出行目的和地点来确定工作时间。如果出去采访或推销是为了工作目的,发生事故也应被认定为工伤。
此外,如果职工在因工外出期间发生意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以下情形为“因工外出期间”,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如果职工被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指派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如果用工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由该组织或自然人聘用的职工在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用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确定劳动关系、调查取证和认定结论执行一直是工伤认定中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工伤认定需要伤者自行搜集并提交相关证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新规采取了举证倒置的原则,明确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事故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应该认定为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申请工伤认定的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以及该从业人员所在单位,并告知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程序。
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15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如果工伤认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而这些机关尚未做出结论,则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将暂停。
如果需要咨询相关问题,可以拨打12333咨询当地劳动部门。
兼职职工属于用人单位的非全日制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的规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因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享有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因此,兼职职工在上下班期间发生意外应被认定为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