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管理条例是如何规定的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9-21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工作者在上班时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事故伤害,或是由于工作环境导致的职业病,以及上下班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都属于工伤,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工伤认定管理条例,欢迎大家阅读。
工伤认定管理条例的规定
第一条 目的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参保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执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规定。
第四条 公示和安全防护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在本单位内公示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在职工发生工伤时应当采取措施使其得到及时救治。
第五条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六条 政策制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时,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组成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第八条 费率确定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九条 调整和监督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十条 缴费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 统筹范围和办法
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条 储备金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储备金占基金总额的具体比例和储备金的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申请主体
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保险的申请主体有两类:一是职工所在单位,二是工伤职工或其家属,以及工伤职工所在单位的工会组织。(一) 职工所在单位由于工伤保险实行的是雇主责任原则,因此在工伤保险方面,雇主承担了许多责任和义务。工伤事故发生或职业病确诊后,为了及时抢救受伤职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单位的安全生产,有必要要求职工所在单位承担首要的工伤申报义务。同时,将所在单位的申报时间限定为事故发生或职业病确诊后的30日以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才可以将申报时间延长。(二) 工伤职工或其家属,以及工伤职工所在单位的工会组织申请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工伤职工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本前提。为了充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工伤职工的工伤认定时限为1年,远远长于所在单位的申请时限。在许多工伤发生的情况下,受伤职工大多在医疗机构进行抢救或治疗,很难办理工伤申请等事项。因此,工伤职工的家属,如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也可以成为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此外,工会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专门性群众组织,在工伤保险方面也需承担很多义务。及时进行工伤认定的申请,是工会的一项重要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