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诉讼时效的规定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2-10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实践中劳动仲裁诉讼时效都有什么规定呢?下面就跟着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劳动仲裁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劳动争议诉讼时效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劳动争议案件诉讼时效的条件
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进行了仲裁,并且依法作出了仲裁裁决书。2. 当事人对劳动争议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服。3.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
四、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与仲裁时效的关系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请求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的法律制度。仲裁时效是指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当事人,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否则,法律规定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仲裁是诉讼的必经程序。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如果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就适用该规定;如果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规定,就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由于劳动法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没有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就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因此,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与仲裁时效是有联系的,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包含在仲裁时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