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18
劳动用工中经常出现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调岗降薪的情况。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状况变化导致岗位消失或者劳动者劳动能力限制不能胜任该岗位,那么用人单位有权进行调岗降薪。然而,如果是因为内部人际关系矛盾、利益冲突导致的强行调岗降薪,那么用人单位的行为就属于违法行为。
2008年,大连开发区某企业发生了一起劳动纠纷。劳动者赵某在企业担任财务总监,月薪8000元。赵某在进入公司的第二年怀孕生育,需要休息,生育后也需要时常回家哺育婴儿。企业领导找了其他会计担任财务总监,而将赵某的办公桌搬到了库房,让赵某做库管,月薪降为3000元。赵某向开发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企业恢复劳动岗位及薪酬继续履行合同。经过仲裁和法院的一审,赵某胜诉。
首先,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无故单方调岗降薪是不合法的。变更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然而,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那么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原则上,用人单位在未经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不能单方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资福利待遇。然而,在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调整其工作岗位,并根据"岗变薪变"的原则调整劳动者的工资。但前提是用人单位需对"劳动者不胜任工作"承担举证责任。
其次,关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单方调岗降薪的决定是否合法有效,根据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不能胜任工作"是指劳动者无法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与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相比存在差距。用人单位不得故意提高定额标准,使劳动者无法完成工作。因此,要确定劳动者是否胜任工作,首先要看用人单位是否明确了劳动者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量。
在本案中,赵某胜诉,恢复了工作岗位及薪酬,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