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0-23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首次建立劳动关系后,为增加相互了解,为决定是否最终选择对方而设定的一定期限的考察期。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期限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劳动合同期内。试用期的长短取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3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随意设定试用期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改正。如果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用人单位需要按照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不签订劳动合同就要支付双倍工资的问题,用人单位对此开始重视,但仍有部分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许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满后才考虑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并且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用工风险。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即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没有缴纳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可以要求补缴。如果在未缴纳社会保险期间发生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由单位承担。《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意辞退劳动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用人单位对试用期这一法律概念缺乏充分认识,存有误解。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1条的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特定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如果用人单位无理由辞退劳动者或者不能说明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的辞退条件,都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试用期工资与试用期满后的工资可以有所区别,但并不是可以随意约定的。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且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支付劳动报酬或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还需要按照应付金额的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