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3-10
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而制定的法律体系。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享有从事劳动的权利。这包括以下方面:
(1) 就业权和择业权:公民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2) 就业保障:公民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3) 用人单位的职责:企业应平等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4) 国家的保障:国家应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劳动作为公民的义务,是由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首要需要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同时,偏重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具体原则包括:
(1) 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 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得到特殊保护。
(3) 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在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终结后都应得到保护。
(4) 基本保护: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最低限度保护。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旨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
(1) 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2) 劳动力资源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