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禁止的主客体及内容是什么关系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26
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主体
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竞业禁止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竞业禁止的权利主体可以是单位、个人或其他法人、企事业单位等,他们掌握商业秘密并拥有商业秘密的所有权或其他权益。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可以是公民或其他组织,他们对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合伙组织或个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或其他义务。不同国家对竞业禁止的主体规定有所不同,根据中国法律实践情况,中国的竞业禁止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自然人
特定的自然人由于工作关系可接触到公司或企业的商业秘密或经营信息,包括公司的决策人员、文秘人员、财务人员、高级研究与技术开发人员、处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档案保管人员、市场计划与营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曾经在上述岗位任职的在一定期限内的离退休人员等。但是,如果以上人员知悉企业的商业秘密是因为单位疏于保护其商业秘密而造成的,并非上述人员因工作关系而得知,那么他们不能成为竞业禁止关系的主体,由此引起的商业秘密泄露不能得到超出员工利益的法律保护。
2.法人、合伙企业及其他组织
除了自然人之外,竞业禁止的主体还可以是法人、合伙企业及其他组织。这些组织可能掌握商业秘密并对其享有所有权或其他权益,同时也可能对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或其他义务。
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客体
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竞业禁止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权利人的利益
竞业禁止的目的是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并防止劳动者任意跳槽至竞争企业或直接经营与原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业务,从而造成原企业的经营不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律直接规定或允许当事人约定,在员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的一定时期内不得从事与原企业营业项目相同或相似的业务。此外,一些国家还允许企业与员工约定在合同期内,负有商业秘密保护义务的员工不得擅自解除劳动合同,以保护企业的用人权,减少员工的不当行为和不正当竞争。
2.社会经济秩序
竞业禁止的违反会侵害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独占权利,给权利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竞业禁止的客体不仅是权利人的私人财产利益,也包括社会的公共利益,特别是社会经济秩序。在中国的立法中,将侵犯商业秘密罪规定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而不是侵犯财产罪,表明商业秘密不仅是财产权,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经济秩序。当然,竞业禁止作为一项民事法律制度,主要保护的是私人的经济利益,但也不能忽略竞业禁止关系客体的这层含义。
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内容
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竞业禁止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竞业禁止主要表现为对义务主体的限制。以下是竞业禁止法律关系的内容:
1.董事、经理的竞业禁止义务
董事、经理的竞业禁止义务是由他们的忠实义务派生出来的,他们作为公司的决策人员,有义务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并在离职后一定时期内不得从事与原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业务。根据不同法系的学说,董事、经理可以被视为公司财产的受托人或代理人。无论是受托人还是代理人,他们的义务的基本内容都是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在中国,普遍认为将董事、经理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解释为委任关系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传统。
2.一般雇员的竞业禁止义务
除了董事、经理之外,一般雇员也可能有竞业禁止义务。公司可以通过与一般雇员订立竞业禁止合同或在其他合同中约定竞业禁止条款的方式,禁止雇员在离职后以任何形式受雇于与其任职或曾任职单位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对于这种合同或条款,有不同的学说观点。有人认为这些合同或条款违背了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和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应当视为无效。另一些人认为这些合同或条款是防止商业秘密泄露的有效工具,应当确认其法律效力。在笔者看来,在规范这些合同或条款的合理性前提下,应当确认其效力。
3.代理商的竞业禁止义务
代理商是为其他商人提供代理、媒介服务的商人,他们以代理为业,从事赢利性经营活动,具有独立地位。为了避免代理商利用其优势条件从事损害权利人竞争行为,有必要为其设立竞业禁止义务。在中国的一些法规中,对代理商的竞业禁止有所规定,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其他竞业禁止行为
除了以上提到的竞业禁止义务,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其他竞业禁止条款,一旦合同成立,这些条款即产生效力,前提是不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违背。对于法定的或依商业交易惯例可知的竞业禁止义务,如果没有合同或法律规定,有些国家允许法院可以得出与合同条款相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