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02
不正当低价销售是一种破坏竞争的违法行为。它的客观表现是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商品,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从而导致竞争对手利益受损或被迫退出市场。这种行为旨在减少或消除竞争,以获取非法高额利润。它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对同类竞争者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危险,阻碍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对竞争对手的建立、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使市场结构趋于不合理,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因此,不少国家的竞争法都将其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予以禁止。例如,在日本,它被称为“不当贱卖”而被禁止;在欧洲,它被称为“掠夺性定价”并纳入竞争法调整。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不正当低价销售严重违背价值规律和经营规则。企业商品的价格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成本、税金、利润和合理的流通费用等,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其中,成本是构成价格的主要成分,也是确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和最低经济界限。众所周知,只有当企业产品的价格高于成本时,才能体现商品的价值,使经营者能够获得利润并维持生存;相反,如果企业产品的价格低于成本,就会导致亏损经营,使企业难以维持甚至破产。因此,根据价值规律和正常的经营规则,经营者根本不应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然而,在特定情况下,某些企业为了挤垮竞争对手,不惜以暂时的赔本为代价,以换取长期的独占经营和高额垄断利润。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不正当低价销售的反竞争本质。
不正当低价销售常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首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的目的通常不仅仅是消灭或驱逐竞争对手,更多时候是为了说服或迫使竞争对手接受其控制或进行合作,例如共谋固定价格、划分市场份额等,以避免双方都受损。因此,不正当低价销售往往以较为隐蔽的形式进行,给对这种行为的法律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从表面上看,经营者的低价销售行为似乎对消费者有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市场。然而,以低于成本的异常价格进行销售的真正目的决不是为了让利于消费者或服务社会,而是在挤垮竞争对手、完全占领市场后,任意抬高价格,谋取暴利,损害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