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12-13
如果存在的不正当竞争的话,那么到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利益受损的情况,如果发现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应该及时的进行起诉,一般如何认定这种行为?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混淆行为的认定
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的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误导,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或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混淆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 行为人是经营者。
- 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意在侵害他人的经营优势。
- 混淆行为发生在具有市场优势的经营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 混淆行为具有误导性,旨在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或误解,以获取竞争优势。
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
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其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行为。该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 行为的主体是公用企业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
- 行为侵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公平竞争机会和选择权。
-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排挤其他经营者的过错。
- 行为人实施了强制交易行为给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损害。
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
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或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和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的行为。该行为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 行为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包括政府机关所属部门。
- 行为侵犯市场上经营同类商品的经营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竞争秩序。
- 客观上表现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或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和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商业贿赂的行为认定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和其他相关人员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 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可以是买方或卖方。
- 商业贿赂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和条件。
- 客观上采取秘密手段给付财物或其他报偿。
- 商业贿赂行为侵害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
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宣传手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进行不实宣传。虚假宣传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 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 内容不真实,广告与实际商品或服务情况明显不符。
- 手段欺骗性,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
侵犯商业秘密的认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当手段获得、披露或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 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
- 行为主体侵犯了他人商业秘密。
- 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或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给权利人带来损害。
低价倾销行为的认定
低价倾销行为是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行为。低价倾销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 行为主体是处于卖方地位的经营者。
- 行为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妄图霸占市场。
- 客观上实施了销售商品低于成本价格的行为。
- 行为导致经济实力薄弱的竞争对手受损。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认定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强行搭配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
- 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
- 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经济优势滥用。
- 主产品和搭售品互不相干。
- 搭售行为足以给他人造成损害。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认定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 不正当有奖销售的主体是经营者。
- 经营者实施了法律禁止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 经营者实施不正当有奖销售的目的在于争夺顾客,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
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认定
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竞争力的行为。
- 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如果其他经营者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可构成共同侵权人。
- 经营者实施了诋毁商誉行为。
- 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目的是败坏对方的商誉,主观上出于故意。
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的认定
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是指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以及投标者与招标者相互勾结的行为。
- 违法主体包括招标者和投标者。
- 主观上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排挤其他竞争者或损害招标者的利益。
- 客观上实施了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 行为侵害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