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14
根据《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的规定,合同价款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招标。然而,一些单位为了规避招投标程序,经常将50万元以上的工程进行分拆或肢解,使其投资额不超过招投标上限。
《招投标法》明确规定,不得假借资质或以他人名义参与招投标报名。然而,在实际招投标报名过程中,个别投标人常以分公司、项目经理等名义,假借资质、以他人名义报名参与招投标。
个别工程项目在招标前夕,某个施工单位就已经获得了承包资格,为满足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的要求,便邀请其他单位陪同投标,自己编制其他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控制,使得自己既能够中标,又能够合法化。
《招投标法》规定对招投标信息的发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单位常以工期紧张、提高工作效率为借口,没有在招投标管理部门指定的报刊、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介上发布招标公告,或者缩短公告发布时间,客观上造成了潜在投标对象获知信息的不平等。
招投标过程中,标底的制定是确定中标单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标底的保密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编制标底的中介机构与投标企业利益有交集,加之监管不到位,致使标底泄露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投标对象的公平竞争。
个别投标企业中标后,将工程直接转包或违法分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从中收取管理费,而对工程质量、安全不从事管理、不负责任,常年专注于投标中标,从不具体施工。这种转包的现象,使得一些资质不够、没有施工经验的企业进入施工现场,为工程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由于我国招标代理业务起步晚,招标代理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代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律,步入误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业主有倾向性的选择中标单位。
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世界观的改造,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的考验,以权谋私,违规参与招投标活动。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多的外界因素干预,使得招投标活动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则进行,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法规的力量。
现行的招标投标领域的相关规定,对招标投标活动整个过程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对一些细节缺乏强制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当前招投标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一种重招投标过程管理、轻中标后监督的现象。一些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揭露和纠正。
招投标市场的信息服务、场所服务、集中办公服务等基本功能还不健全,相关的制度也不够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招投标市场对遏制腐败行为作用的发挥。
在工程建设中,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是最根本的。加强市场主体教育,深刻剖析腐败演变过程,增强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引导从业人员自愿签署行业自律公约,自觉抵制失信、违规、违法行为。
加快招投标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增强招投标制度的可操作性。建立对业主行为的监督制度,严肃查处未招标、肢解发包等违法行为。建立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人员列入黑名单。
加强对招投标程序和过程的监督,堵塞漏洞,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强化招标投标备案制度,落实招标投标书面报告制度、招标结果公示制度、邀请招标批准制度等制度。加强执法监察,打击招投标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资质和资格、工程造价、质量和安全监督等管理机构之间相互联动机制,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建立市场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