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20
投标保证金是指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投标人随投标文件一同递交给招标人的一定形式、一定金额的投标责任担保。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投标人在递交投标文件后不得撤销投标文件,中标后不得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订立合同,在签订合同时不得向招标人提出附加条件、或者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如果投标人违反上述规定,招标人有权不予返还其递交的投标保证金。
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26条第2款的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境内投标单位,应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提交的投标保证金应从其基本账户转出。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方法》第37条的规定,招标人可以要求招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除现金外,还可以是银行出具的银行保函、保兑支票、银行汇票或现金支票。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第27条的规定,投标保证金除现金外,还可以是银行出具的银行保函、保兑支票、银行汇票或现金支票,也可以是招标人认可的其他合法担保形式。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限制投标保证金的形式,是否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要求投标人以何种方式提交保证金属于招标人的权利,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指出。
投标保证金的形式可以采用银行保函、转账支票、银行汇票、保兑支票、现金等形式,也可以采用经招标人认可的其他合法形式。然而,由于现金方式的保证金存在清点上和保管上的不便,也无法确切其来源,会给以他人名义违规挂靠等行为提供有乘之机,因此建议招标人谨慎采用现金形式的投标保证金。
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26条第1款的规定,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与投标有效期一致。
在《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施行之前,相关法律规定投标保证金最高为投标总价的2%。然而,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常将投标保证金设定为投标报价的2%,这使得招标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施行后,投标保证金的金额上限为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而非投标报价的2%。因此,招标人应根据招标项目的估算价,在其2%的范围内合理地确定投标保证金的额度。然而,为了保密招标项目的估算价,招标人不应直接将招标估算价的2%作为投标保证金的额度。
此外,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的相关规定,施工和货物的保证金最高限额为80万元人民币,勘察设计招标保证金最高限额为10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