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第一条规定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要在“九五”末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招标投标作为一种择优竞争的采购方式,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公布采购条件和要求,让众多投标人在同等条件下竞争,招标人按照规定程序选择合同方,真正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因此,招标投标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当前招标投标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如推行力度不够,单位不愿意招标或规避招标;招标投标程序不规范,存在漏洞,项目有招标之名而无招标之实;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交易和腐败现象严重;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行政监督体制不顺,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依法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成为《招标投标法》的主要立法宗旨之一。该法的第三章和第五章分别规定了招标投标程序和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3. 提高经济效益
招标的特点是通过集中采购,让众多投标人进行竞争,以最低或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货物、工程或服务。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及公共部门的采购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公民的税款和捐赠,提高采购效率、节省开支是纳税人和捐赠人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要求。因此,这些国家普遍推行招标投标制度。我国自80年代初引入招标投标制度以来,在各个领域推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制定《招标投标法》,依法推行招投标制度,对于保障国有资金的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法的第三条规定了强制招标制度,即规定某些类型的项目必须通过招标进行,否则项目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
4. 保证项目质量
招标投标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特点,有效地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了工程、设备等采购项目的质量。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大多是因为招投标制度执行不当,存在内幕交易和违规操作,导致无资质或资质不够的施工队伍承包工程,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下降和事故发生。因此,通过推行招标投标,选择符合要求的供货商和承包商,保证项目质量是制定《招标投标法》的主要目的之一。该法的第三条特别指出,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国家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并规定了严格的招标投标程序。
5. 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无论是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还是保证项目质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在招标投标活动规范、经济效益提高、项目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招标投标法》的直接立法目的。该法的第五章规定了对规避招标、串通投标、转让中标项目等非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并允许当事人提出异议或投诉,以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