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七部委11号令)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规定了投诉处理的具体规定,包括投诉处理流程和不予处理的情形。然而,仍然存在着捏造事实和伪造材料进行投诉、未按要求的方式进行投诉、恶意缠诉以及在网络等媒体上发布虚假报道的情况。投诉是揭发招投标活动违规违法行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招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高效的招投标环境。然而,恶意投诉的成本较低,虽然能够有效弥补招投标监管功能的缺失,但也给主管部门的招投标投诉处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
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难点:
尽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规定投诉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招投标管理部门,但仍有许多投诉人选择电话、网络媒体、短信等形式向招标人或其他相关单位、媒体发出质疑,给招投标投诉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不便。许多投诉未能提供名称、地址、有效联系方式、投诉事项的基本事实、请求和主张、有效线索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导致受理投诉部门无法受理或受理后无法答复。
有相当一部分质疑投诉既没有署名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多采用网络等媒体发布,且提供的信息不完整,相关单位通常无法处理也无法反馈。
投诉处理未按照投诉受理前置程序、投诉受理制度、投诉处理程序以及投诉处理决定的执行等四个程序操作,导致投诉人对答复不满意或超出答复时间。此外,还存在投诉人超出法律规定的投诉时限、非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投诉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