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28
拍卖优先原则是指在执行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变价处分时,除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外,原则上采用拍卖这种方式。拍卖具有公开性、公平竞争性、国际性等特点,各种竞买人通过举牌竞价的方式公开拍卖、不仅有利于卖出高价,实现拍卖物价格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而且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防范执行人员滥用执行处分权侵害被执行人利益。相反,变卖措施则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和竞争性,程序上也比较随意,不仅不利于执行财产卖得最高的价格,而且容易导致权力滥用。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拍卖被提高到优越于变卖的地位。
根据拍卖规定第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处理被执行的财产时,应当将拍卖作为首选方式,以强制拍卖取代变卖。这一规定再次强调了拍卖优先原则。
尽管拍卖优先原则得到了强调,但《拍卖规定》也允许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简便经济的变卖方式,作为拍卖优先原则的必要补充。
根据执行不间断原则,法院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后,应当迅速及时采取拍卖措施,即所谓的及时拍卖原则。及时拍卖原则是《拍卖规定》的亮点之一,符合民事执行的效率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查封、扣押基本无期限限制,加上拍卖变卖期间扣除在执行期限之外,导致一些法院执行案件严重迟延,经年累月没有得到执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拍卖规定》要求执行法院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后应尽快确定拍卖期日,不能间隔时间过长。这样可以确保被执行人在合理的时间内处分其财产,避免财产价值贬损,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根据《拍卖规定》的规定,在拍卖日之前或者拍卖开始之前的任何时间,被执行人都可以履行债务。这意味着执行员没有必要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这一规定限制了民诉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适用范围,以适应执行程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避免操之过急,确保适度执行,不要求执行法院在查封之后立即进入拍卖变卖程序。根据《拍卖规定》的规定,确定拍卖期日时,应当与查封期日之间保留适当的时间。对于动产而言,至少保留7天;对于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至少保留15天。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给债务人筹措现款清偿的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拍卖情况参与竞买,给债务人或第三人提出执行异议或执行异议之诉的时间,以及给其他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