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04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或合同条款可以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形包括: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可以变更或撤销。但如果该合同还损害了国家利益,则可以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恶意串通的合同,旨在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也可以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可以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也可以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可以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可以被认定为无效。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此外,根据《民法通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也被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因此,主体不合格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无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地当然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无效合同作为典型的私法行为,合同必须在公权许可的限度内实施,是国家公权干预的结果。无效合同的认定应当完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主要原则如下:
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合同违反某强制性规定无效,合同才能被认定为无效。对于一份已经成立的合同,只要合同中不存在阻却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该合同就应依法认定为有效。
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一般性规定的合同,不再被确认为无效。但对于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重大利益的行政规章中的强制性规定,在未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之前,应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确认违反上述规定的合同无效。
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该请求权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根据合同法理论及《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来看,在法院作出合同无效的认定之前,该合同应该是有效的。除非合同必然无效,法官一般推定有效。只有当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提出认定合同无效的请求或主张时,法院才能确认合同无效。但如果合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由于缺乏合同无效的请求权主体,所以允许法院主动认定其无效。
在司法实践中如当事人未主张合同无效,则合同无效的确认是法官裁量的结果。除非明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法官以不释明为宜,因为在此情况下认定合同无效是法官自由心证的结果,对此一二审法院及不同法官之间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有些强制性规范如果当事人予以违反,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制裁,但并非不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对此法院可建议行政机关处理而不必主动确认合同无效;只有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会影响其民事行为及责任的强制性规范时,法院才能对其作出相应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