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27
合同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如果主体不具备合格条件,合同将无法产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合同成立后,很难从外部判断当事人的意思是否真实,法律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不绝对导致合同无效。
合同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同的内容合法,即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和标的物等应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二是合同的目的合法,即当事人缔约的原因合法,并且是直接的内心原因合法,不能通过合法形式达到非法目的。
形式要件是指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合同形式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形式要件不是合同生效的条件,但如果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将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那么它就成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如果不具备这些形式要件,合同将无法生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有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共同实施订立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称为隐匿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合法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在形式上合法但内容上非法的行为。对于这种隐匿行为,应当区分其外在形式与真实意图,准确确认当事人实施的合同行为的效力。
当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合同明显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适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条款确认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和内容上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根据《合同法解释》第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时,应当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