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0-04
在购买汽车时,消费者普遍关注车价问题。然而,在签订汽车销售合同时,很少有人会仔细研究合同内容。市民刘先生表示:“反正所有人签的合同都一样,只要车型和价格没问题就行了。那几页纸的内容,我不可能全部细细看一遍。”然而,一旦在提车和交车过程中出现问题,合同就成为责任认定的关键。
大多数合同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违约责任,但对自身的违约责任要么免除,要么降低要求。例如,某合同规定:“买方在接到卖方提车通知后七日内须与卖方办理交接手续,逾期不办,其预付款作为违约金没收,并且卖方有权将该车另行销售。”又如,“本协议生效后,如因厂家原因导致甲方无法按时交付车辆的,则乙方有权选择解除合同,双方互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
大多数合同规定,对于消费者购买的新车出现的质量问题,只提供修理而不赔偿。例如,某合同规定:“车辆在质量保证期内发生属于生产厂家责任的质量问题时,乙方在规定的索赔期限内通知甲方,甲方协助乙方办理索赔事宜。对于索赔的利益、费用和结果由乙方承担。”
有些合同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买受人付清全部车款时起转移”,而购买人没有付清车款的,则所有权归卖方。这类条款是卖方设置的免责条款,提前转移物权,意味着在消费者付清全部车款时就将风险转移给了消费者,从而推卸自己的风险承担责任。
许多汽车经销商通过格式条款,将一些生产厂家或经销商自身责任造成违约的因素也列入不可抗力的范围。例如,某合同规定“因不可抗力因素(国家进口汽车政策改变、船务、报关、天气、天灾等)造成的延期交车,可免除卖方责任,但卖方必须及时通知买方协商解决”;或者规定:“因船务、报关、途中运输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延期交车,甲方不承担违约责任。”
许多合同规定:“若遇生产厂家调整产品配置及价格,则按提车时的新的配置和价格执行”;或规定:“在提车时如遇相关国家政策调整(如高消费税)或因汇率变化,影响交付价格时,甲方调整销售价格额度以当时厂方指导价格调整额度为准”等。
许多合同规定:“经销商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订单人的预订金。在经销商确认收到预订金后,此订单合同开始生效。订单合同生效后,因订单人原因要求变更或取消订单时,经销商不予接受,预定金不予退还”。
许多合同规定:“消费者应于提货当日对所购车辆仔细验收,有异议当场指出,经甲方确认后做出处理,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许多合同规定:“卖方对本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有最终解释权。”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许多汽车合同条款语义表述不清晰、存在多种解释,或者用语不够规范、详尽、具体,不能给消费者在理解合同条款上带来相对稳定的预期。例如,“相关费用”、“相关文件”、“无特殊情况下”等模糊概念条款在许多合同中作为约定条款,特别是汽车质量标准,同一合同中质量标准不止一个,有厂家标准、有集团公司标准或某品牌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等。合同约定不明,或同一份合同中出现多重标的物质量标准,合同履行地点、期限表述不明确,具体条款内容表述存在歧义等,势必给合同履行造成困难,也为日后可能引发的争议留下很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