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手工作坊合同欺诈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某手工作坊合同欺诈案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1-21

 
55817

案情介绍

当事人

本案中的当事人是武汉市桥口区某手工作坊,属于个体经营性质。

合同签订与违约

当事人于2006年11月开始与他人签订委托加工十字绣、智力花环、鞋垫合同。根据合同约定,委托方提供加工技术,承揽方交付押金360元,并按照委托方的生产计划完成加工后交付成品。截至2007年6月,当事人已与80人签订了上述加工合同,共收取押金28800元。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故意设定承揽方无法达到产品产量的要求,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这样的行为使得承揽方违约,并骗取了押金。当事人也承认存在主观故意的欺诈行为。

调查结果与法律认定

2007年6月,桥口区工商分局对该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查明了上述事实。根据《关于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的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该行为构成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

依据《关于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的暂行规定》第八条第一款和《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十五条第一款第(八)项的规定,桥口分局作出以下处罚决定:

1. 责令当事人退还所骗取的财物。

2. 对当事人处以罚款20000元,并上缴国库。

案例评析

欺诈行为特征

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的违法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这种违法行为需要一定的智能性,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故意设定承揽方无法达到的产品产量,以达到骗取押金的目的。这表明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并希望通过让对方当事人认为是其违约而交付押金的方式来获得非法利益。

2. 存在欺诈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告知对方虚假情况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在本案中,当事人故意设定无法达到的产品产量,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并以此骗取押金,构成了实际上的欺诈行为。

3. 合同履行结果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对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和影响。在本案中,承揽方按约定履行合同,交付了押金并投入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加工,而当事人却没有履约诚意和能力。由于与当事人签订合同的大部分是缺乏法律知识的外地人、农村人和没有工作的人,他们容易被当事人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自愿"与当事人签订和履行合同,从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综上所述,桥口分局对事实的认定是准确的,当事人的欺诈行为符合上述特征。

延伸阅读
  1. 罗某的行为是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
  2.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合同欺诈行为
  3. 怎样使一份合同无效
  4. 劳动合同空白怎么处理
  5. 网上卖家不发货不退款要如何处理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法网难逃 笔迹鉴定现真相
  2.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3. 合同诈骗罪及处罚
  4. 代理被害人郑某某、沈某某,为合同诈骗罪被害人成功挽回损失案
  5. 签订制作合同不履行被解除 歌手张咪被判连带赔偿
  6. 合同诈骗罪追诉期限规定
  7.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期是多久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个人购销合同书范本
  2. 钢材购销合同范本
  3. 简单购销合同范本
  4. 茶叶购销合同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