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的罪与非罪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合同欺诈的罪与非罪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10-31

 
55789
合同欺诈的罪与非罪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过程中都必须以诚实信用的态度相互协作,善意履行合同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以规避法律或合同义务。

合同中的欺诈行为

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属于民法和合同法的调整范围,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然而,如果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行为人将不仅承担民事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合同犯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区别

合同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合同中的民事欺诈是指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骗取对方财物并造成财产损失的行为。

虽然合同犯罪和合同民事欺诈在一些方面具有共性,比如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欺骗行为的客观存在、受害方的经济损失等,但只要我们把握住行为人合同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就会发现二者具有质的区别。

合同犯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区别之一:客体特征

合同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财物所有人的财产权益,还严重侵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只是使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出现不对等情况,侵害了合同活动的正常秩序。

合同犯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区别之二:客观特征

合同犯罪是实施欺诈行为并造成危害后果,而合同民事欺诈在签订合同时虽然有夸大其词的做法,但一般总是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此外,合同犯罪的行为人可以分为预备、中止、未遂和既遂四种状态,而合同民事欺诈只存在成立和不成立两种情况。

合同犯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区别之三:主客观特征

合同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签订合同骗取对方财物。合同民事欺诈的行为人可能是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但其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通过签订合同来获取经济利益。

在区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时,还需要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缔约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和诚意、以及非法处分占有物的行为等因素。

延伸阅读
  1. 房屋买卖协议的法律效力
  2. 买房公证的法律效力
  3. 股权转让纠纷中阴阳合同的认定
  4. 承揽合同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5. 合同签订后结果被骗了该怎么办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购房定金合同纠纷处理方法
  2. 案情
  3. 霸王条款是否构成合同欺诈
  4. 签订不平等合同后的处理方法
  5. 签订虚假合同的法律责任
  6. 被告人卢*征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
  7. 昌邑法院审结伪造经济合同诈骗案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