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合同诈骗罪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刑法中合同诈骗罪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5-02-09

 
55692

刑法中合同诈骗罪

罪名介绍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名是刑法新增设的,早期刑法未对其进行规定,而是将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定为诈骗罪。然而,由于这类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与普通诈骗罪的区别,1997年刑法单独规定了合同诈骗罪。

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侵犯的客体是经济合同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合同主要指的是经济合同,即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依法达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签订、履行合同必须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骗取他人的钱财,不仅侵害了经济合同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还损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应受到刑事处罚。

2. 客观行为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包括以下五种行为:

(1) 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即以凭空捏造出来的单位的名义或者未经他人授权或同意以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

(2)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行为。合同担保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为保证合同履行而设定的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旨在减少合同风险和保障合同履行。犯罪分子为了取得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常常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以达到利用合同骗取钱财的目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等金融票据,而虚假的产权证明指的是证明其对某些本不享有权利的财产享有权利的虚假文件,例如虚假的土地使用证、房产所有权证以及其他虚假的动产、不动产权属证明文件。

(3)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这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犯罪分子往往能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履约能力和诚意,进而与其签订更大金额的合同。犯罪分子以此作为诱饵,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4)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行为人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只要签订合同后,对方当事人给付了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其犯罪目的就已实现,然后便逃跑、隐藏或躲避。

延伸阅读
  1. 挪用合同款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2. 合同无效对合同诈骗罪的影响
  3.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4.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解释
  5.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意义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
  3. 霸王条款是否构成合同欺诈
  4.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5. 签订虚假合同的法律责任
  6. 被告人卢*征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
  7. 昌邑法院审结伪造经济合同诈骗案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