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之实践区分标准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07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之实践区分标准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构成合同诈骗罪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在实践中,可以分阶段进行判断。首先,在合同签订之前,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只是一种想法,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因此很难找到事实依据来推定其存在。其次,在合同签订之时,可以从行为人是否虚构主体资格和是否具备履约能力来推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最后,在合同签订之后,可以观察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履约行为以及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来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二、非法获取财物数额的大小
合同诈骗罪是数额犯,即行为人必须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而合同欺诈行为对数额没有要求。在判断合同诈骗罪时,除了考虑财物数额是否较大,还必须结合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来认定。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财物数额不够较大,则只构成合同欺诈,行为人只需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当行为人既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又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并且非法所得数额较大时,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在确定非法获取财物数额时,应区分既遂状态和未遂状态。在既遂状态下,以犯罪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实际损失为标准;在诈骗未遂时,以行骗数额作为判断依据,因为该数额最能反映合同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分子主观上希望占有的数额。通过以上两个标准的综合考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包括故意内容、形式、产生时间、欺诈行为的种类、完成形态、行为方式、程度和侵害权利属性等。在实践中,必须特别注意以上两个标准的适用,以确保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