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 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法律知识

如何界定 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的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1-18

 
55944

如何确定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研究合同诈骗罪的意义

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在研究合同诈骗罪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确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与其他罪行的区别以及量刑的轻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有利于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合理分类

合理地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分类是研究和应用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条件。合理分类应具有法律意义。例如,有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阶段包括事前故意、事中故意和事后故意。另一些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及其产生的时间是确定合同具有诈骗性还是合法的标准。以上种种观点证明,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探讨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并有助于全面发现和应用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

(二) 有利于澄清对“合同诈骗犯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的争论

关于“合同诈骗犯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的争论是需要澄清的。在合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不仅有认识,而且希望并追求这一结果的发生,符合直接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两个特征。因此,合同诈骗犯罪不能由间接故意构成。

(三) 有利于准确定罪

首先,在区分合同诈骗罪与侵占罪时,研究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特点,一些学者提出侵占罪与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不同。司法人员结合案例认为,诈骗、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前,而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往往产生于合法占有行为之后。陈*宝对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进行研究认为,在侵占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不可能产生在持有他人财物之前,而诈骗罪、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在持有、控制他人财物之前。

其次,确定罪与非罪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非法占有行为的行为人应构成合同诈骗犯罪。然而,由于立法不完善等原因,有些行为不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在我国目前尚未规定“侵犯债权罪”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人在掌握控制他人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只能按一般的经济纠纷来处理。

延伸阅读
  1. 什么是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2. 合同诈骗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3. 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
  4.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
  5. 单位合同诈骗罪中责任人的量刑?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7. 合同诈骗的定义和行为要素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