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1
平等原则是指农民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以及农民群体内部之间的平等。根据该原则,不能偏袒某些农民群体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农民的利益,也不能以牺牲少数农民的利益来保护多数农民的利益。
合法原则要求立法所保护的权利应基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所赋予的权利。《农民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并非设立新的农民权利,而是保护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因此,该法是一种保障农民权益实现的立法。
便民原则要求在农民寻求权利保护的过程中,应保护其行为的有效性和便捷性。具体而言,在分配举证责任时,应考虑权益性质和农民维权的难度;在审查农民维权请求的期限上,应体现及时性,以防止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在受理农民权益案件时,行政和司法机关应考虑农民的特点,承担相关提示和说明义务。
节约原则指对与农民权益相关的纠纷,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减少农民在维权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支出。不同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成本,因此立法应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确立相应的制度。
近年来,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和土地缺乏的原因,导致农民越来越倾向于非农职业,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据报道,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到1.2亿人,这已经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人口结构和分布态势,农村每100人中就有15人离开了乡村。以河南为例,外出农民工已达到150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约1/10。农民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和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虽然为城市创造财富、增加农村收入和促进城乡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自身仍面临工资低、被克扣和拖欠、劳动条件差、享受公共服务少、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大中城市和一些小城市、小城镇的企业中尤为突出,导致农民工的处境艰难。据报道,仅在广州市,2005年因劳资纠纷和经济纠纷而选择跳楼、跳桥自杀的个案就有12起。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分析
权益是指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得到的利益。农民作为一般公民,应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或赋予的所有权益。同时,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农民权益应在法律制度上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生存和发展平台。农民的权益包括财产权、人身权、民主政治权利以及参与社会和经济事务的权利,还应包括获得司法救助等程序性权利。
然而,农民的权益保护不仅局限于经济权益的保护。“农民的权益流失不仅仅是经济权益的流失,还包括非经济权益的流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只有通过维护农民的政治权益,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的诉权是国家为保证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具有真正意义而设立的“权利救济权”。没有诉权的存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无法成为现实权利。诉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民权益不仅仅是保护农民的实体权利问题,更紧迫的是解决农民权益救济问题。因此,保障农民权益的救济不仅应成为《农民权益保护法》立法的原则,也应成为该法的主要内容。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农民权益的救济都应充分保障农民的要求告知权、申请回避权、获得法律援助权、质证权、听证权、辩论权、上诉权、申诉权、请求检察机关抗诉权、请求司法赔偿权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