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9
世界各国在对仲裁员资格的规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国家对仲裁员资格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意大利等。这些国家规定了仲裁员不能担任的情形。然而,大多数国家的规定相对宽松,如德国和日本,只要具备行为能力和品行端正,公正无私,就可以担任仲裁员。还有一些国家对仲裁员资格没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1996年的仲裁法没有对受聘为仲裁员的人员设定法定条件。
中国1994年的《仲裁法》第13条规定了仲裁员的资格条件,要求仲裁委员会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
与外国仲裁机构不同,中国的大多数仲裁机构都设有内部仲裁员。虽然内部仲裁员的学历和素质较高,对仲裁程序也比较熟悉,但大量内部仲裁员的存在却会严重影响中国仲裁制度的长远发展。
首先,内部仲裁员的职业性质与法官相似,可能导致仲裁程序朝诉讼化方向发展,与仲裁的民间性相悖。
其次,内部仲裁员的存在可能影响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第三,内部仲裁员的存在会影响其本职工作。仲裁机构的内部工作人员负责仲裁程序的日常管理,一些领导者还要做出关系当事人利益的重要决定。如果他们同时担任仲裁员,就会分散精力,可能影响工作质量。
内部仲裁员在仲裁机构中通常处于领导地位,负责内部监督工作。如果他们同时担任仲裁员,监督人与被监督人合为一体,监督失去意义。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违反当事人意愿的行为。
基于上述问题,筆者建议取消内部仲裁员制度。此外,也应限制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在其他仲裁机构担任仲裁员或其他兼职,以确保他们将精力集中在本职工作上,从而最终保证仲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