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方式约定不明确的处理方法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9
案情
刘某向张某借款10万元,借款期限为一年。崔某作为该借款的担保人,张某给刘某提供了一张借条,上面写着:借给刘某现金10万元。刘某在借条上签字并注明“同意担保,到期不还款由我负责还款”。借款到期后,张某要求刘某偿还借款,但刘某以资金周转紧张为由一直未还款,担保人崔某也未履行担保责任。因此,张某将刘某和崔某告上法庭,要求刘某偿还借款10万元,并要求崔某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争议
在本案中,关于如何确定担保人崔某的保证责任,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1. 崔某属于一般保证,应先由刘某偿还借款,只有不足部分才由崔某偿还;2. 崔某属于连带责任保证,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评析
本案是一起关于借款的担保合同纠纷,担保合同作为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存在。虽然担保合同的表现形式只是在刘某给张某的借条上写下同意担保等字样,并非直接签订的书面形式的担保合同,但符合合同法中要约和承诺的要件,因此成立了担保合同。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担保人崔某应该以何种方式承担保证责任。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保证方式。这两种不同的保证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抗辩权和承担责任的程度上。具体而言,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且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无法履行债务之前,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带责任保证下,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被告崔某认为借条上注明的“到期不还款”意味着“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而法律上规定的“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强调的是由于债务人本身客观原因导致的无法履行,而非主观因素。因此,“到期不还款”表达了债务人未履行债务的状态,不具备法律上规定的“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的含义。根据担保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属于一般保证。因此,被告崔某在借条上的注明内容不能被视为一般保证,但该注明内容也未直接约定要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是没有明确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方式。根据担保法第19条的规定,本案被告崔某应承担连带责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