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审判阶段的程序及步骤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开庭审判阶段的程序及步骤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3

 
422441
无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法院受理后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庭审理案件,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是有一定程序的,法院对案件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理,那么开庭审判阶段的步骤是什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开庭前准备

在宣告开庭之前,书记员应先核对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接着,书记员向诉讼参与人及旁听群众宣读法庭规则,并向审判长报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二、开庭宣布

审判长宣布开庭,并传唤当事人到庭。审判长会查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等。此外,审判长还会记录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以及收到附带民事诉讼的日期等。

三、案件公开审理

审判长公布案件来源、起诉案由以及是否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审判长会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四、告知诉讼权利

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享有的诉讼权利。这些权利包括:

五、审判长询问回避申请

审判长应分别询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如果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审判人员或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并且合议庭认为符合法定情形,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回避处理。如果不符合法定情形,应当当庭驳回,继续法庭审理。如果申请回避人当庭申请复议,合议庭应当宣布休庭,待作出复议决定后,决定是否继续法庭审理。同意或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及复议决定由审判长宣布,并说明理由。在必要时,院长也可以到庭宣布这些决定。

延期审理的情形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判后,一般应当连续进行审判。然而,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会影响审判的进行,因此可以延期审理:

1. 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勘验的情形;

2. 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并提出建议的情形;

3. 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情形。

一旦延期审理的原因消失,合议庭应重新开庭审理案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一审程序的期限,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公诉案件后的一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遇到《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应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对于人民检察院建议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可以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然而,因为当事人和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而延期审理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延期审理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规定
  2.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
  3.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
  4.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申诉?
  5. 邻居损坏院墙:向城管大队投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6. 现金支票公示催告申请书范文
  7. 申请支付令是否受合同约定管辖法院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