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3
开庭是刑事庭审的起始阶段,其目的是为了为实质审理做好程序上的准备。
法庭调查是刑事庭审的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合议庭必须在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的参与下,通过提出证据和对证据进行质证,当庭调查证据,全面了解案件事实,为法庭提供正确的裁决依据。
法庭辩论是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控辩双方根据法庭调查已经获得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就证据的证明力、被告人的罪责、罪行的性质、刑罚的轻重以及如何处罚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在法庭上进行论证和反驳的诉讼活动。法庭辩论活动不仅是控方揭露犯罪并证实犯罪的活动,也是辩方根据事实和理由反驳控诉,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活动。深入的辩论有利于法庭全面分析案情,也方便旁听群众深入了解案件真相和来龙去脉。
被告人最后陈述是指被告人在庭审即将结束时,对自己被指控的罪行进行最后辩护和陈述的活动。这是被告人根据法律赋予的重要权利。从程序上来说,这是庭审的一个独立环节。被告人是案件的当事人,案件的判决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利益。在做出判决之前,再给被告人一次陈述的机会,听取他对案件的意见,既可以让被告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加强合议庭对辩护的印象,也可以弥补庭审和辩论中辩护的不足之处。这对于法庭准确确认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被告人最后陈述结束后,审判长应当宣布休庭,由合议庭进行评议。合议庭评议是指合议庭全体成员共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全面讨论,评定并作出处理决定的诉讼活动。评议的任务是根据已提出的证据确定案件事实并作出处理决定,包括对附带民事诉讼和赃款、赃物的处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并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在开庭前最迟十天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之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了解回避、出庭证人名单、排除非法证据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和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并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应在开庭前最迟三天送达。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在开庭前最迟三天提前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的情况应记录在笔录中,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